>中國對南極的科學考察,始于二十世紀的1984年,當年的十一月中國首次派出了南極考察隊赴南極進行探索考察。
截止到公元二十一世紀的2025年,中國已經成功進行了四十一次的南極科學考察。
二十世紀的1984年11月中國首次派出了南極考察隊,這標志著中國南極科考的起點。1985年2月20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正式建成。2009年1月27日中國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建立起了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2014年2月8日中國第四個南極考察站泰山站建成。2019年1月,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建成。
中國南極科考站點長城站自1985年建好以來,一直保持長期穩定運行。長城站積累了超過4.7萬GB的觀測數據,為研究南極氣象變化、海洋環境變化等提供了重要數據信息資料。
中國極地科考科學家們在南北極地區生態研究上發布并命名了40多個新細菌種類,揭示了南北極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
在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中國科學家們研究了企鵝、海豹等南極“土著居民”的生態習性,發現氣候變化對其生存的顯著影響。
此外,中國南極科考隊還在南極進行了深冰芯鉆探,昆侖站取得了深冰芯鉆探的重要突破,總鉆進深度突破了800米,為研究地球氣候歷史提供了寶貴數據。
在天文觀測上,昆侖站的天文觀測站成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站之一,開展了近紅外天文觀測以及近地空間環境全時段監測。
中國南極中山站進行了冰川學研究,側重于冰川學、高空大氣物理和海洋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大氣觀測上,中國南極科考站安裝了極區中高層大氣激光雷達,首次同時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
而泰山站作為中山站和昆侖站之間的中轉樞紐站,促進了內陸科考活動的開展。
在氣象觀測方面,通過搭建恒溫機柜和遠程衛星傳輸的方式,嘗試在南極內陸低溫無人值守環境下開展長期的溫室氣體及近地面臭氧連續觀測試驗。
秦嶺站的地理位置是位于羅斯海西岸,填補了中國南極科考布局的重要空白,助力了羅斯海區域的科學研究。
秦嶺站的建設克服了極端惡劣的環境,成為南極建站史上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筑。
中國對南極的科學考察不僅次數眾多,而且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從長城站的生態研究到昆侖站的深冰芯鉆探,再到中山站和泰山站的多學科研究,中國南極科考隊為理解南極的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的變化以及未來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見解。秦嶺站的建立則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在南極的科研布局,標志著中國南極科考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南極科考隊有哪些合作伙伴?
中國南極科考隊在多年的科考歷程中,與多家企業和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發展。其主要的合作伙伴是企業合作伙伴,主要有四季沐歌、波司登、安利、寶鋼等企業。自2022年起,四季沐歌成為中國南北極科考合作伙伴,其空氣能產品隨“雪龍號”和“雪龍2號”出征南極,為科考站提供穩定的采暖和制冷服務,助力極地科考的綠色能源應用。波司登自1998年起支持中國極地科考事業,為科考隊員提供專業的極地保暖羽絨服,確保他們在極端寒冷環境中的安全與舒適。而安利自2002年起成為中國極地科考的合作伙伴,提供無磷無污染的清潔用品和紐崔萊營養食品,支持科考隊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需求。寶鋼集團曾經作為中國南極泰山站的EPC總承包單位,負責主體建筑的建設,展現了其在極地科考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國際合作伙伴有挪威、澳大利亞、美國、英國、俄羅斯、智利等國。中國在南極科考中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上述國家在科研、后勤保障等領域進行多邊和雙邊合作,共同推進南極科學研究和保護工作。
那么,南極科考對當地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南極科考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需要關注的負面影響。
積極的影響是:1.長期環境監測與數據積累具有科考價值,南極科考站通過長期的環境監測,積累了大量關于大氣、水文、土壤、空間和生態的數據。這些數據為研究南極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和生物多樣性提供了重要基礎。2.在科研發現與保護方面,科考活動揭示了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趨勢,例如氣候變化對企鵝、海豹等南極“土著居民”的影響。這些研究為制定保護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3.南極科考促進了國際合作與交流,各國科學家通過共享數據和資源,共同研究南極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這種合作有助于提升全球科研水平,并推動南極環境保護。
而負面影響有:①.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的破壞,科考站的建設和維護需要平整土地、挖掘地基等,這些活動會破壞當地的土壤結構和植被,壓縮南極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間。②.在能源消耗與污染上,科考站運行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主要來自石油燃料的燃燒,這不僅會排放溫室氣體,還可能導致燃料泄漏等環境污染問題。③.由于人類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外來物種的入侵,科考人員和物資的運輸可能無意中引入外來物種,這些物種在南極環境中可能大量繁殖,威脅本地物種的生存。④.存在一些化學物質污染,過去的制冷劑等化學物質對臭氧層造成了破壞,導致更多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南極,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在環境影響評估上,中國自2001年起在南極考察中實施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要求所有考察活動在申請前進行環境評估,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廢物與污水處理方面,中國科考站建立了先進的廢物和污水處理系統,盡可能減少廢物產生,并將可回收物資帶回國內處理。
采用綠色技術與建筑減少對南極環境的影響,中國新建的南極考察站(如秦嶺站)采用了綠色技術和模塊化設計,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并確保站區周邊生態環境不受到污染?!?/p>
喜歡走向深藍(幻想小說)請大家收藏:走向深藍(幻想小說)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請收藏本站:https://www.6978ae.lol。筆趣閣手機版:https://m.6978ae.lol